资讯详情

分类

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怎么认定?

2025-07-25 11:48:28

浏览:139

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怎么认定?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,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严重扰乱了专利工作的正常秩序,损害了创新环境的公平性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《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规定》,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的认定需从申请文件、申请人行为、代理人行为及其他违反诚信原则的情形等多维度综合判断。下文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相关整理,一起来看看吧!

申请专利

申请文件撰写的异常是首要识别点:

当提交的多件专利申请存在内容高度雷同或简单拼凑时,即可触发审查红线。例如,某申请人同时提交两件包装盒专利,仅将柱体截面从圆形改为六边形,未产生新的技术效果;或两件盛水装置专利仅通过替换保温层材质(如玻璃棉与岩棉)实现“创新”,这类差异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选择,未解决实质性问题,均可能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。更极端的情况是,部分申请人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缺乏实质创新的专利文本,如某企业提交的3000余件申请中,大量权利要求通过随机组合技术特征形成,无实际研发过程支撑,此类行为已构成典型的技术内容随机生成。

编造实验数据或抄袭现有技术是另一常见手段。某代理机构曾代理127件专利申请,其中83件的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内容完全一致,仅更换发明名称;另有案例显示,申请人将现有技术中的“杯盖密封圈”稍作修改为“带凹槽密封圈”,却无法提供实验数据证明技术效果提升,此类拼凑行为均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。

申请人行为的异常需结合资源条件综合判断:

短期内提交大量专利申请且与研发能力严重不符,是重要预警信号。某空壳公司无参保人员、无实缴资本,却在一年内提交3602件申请,其权利要求普遍存在技术特征堆砌问题,如用密码锁、双重防盗设计实现简单开关功能,明显超出实际需求。更隐蔽的操作是通过分散提交逃避监管,例如某企业注册718家空壳公司,将关联申请分散至全国多地,或在授权阶段频繁变更申请人与发明人,专利到手后立即注销公司,此类行为涉嫌骗取财政资助与专利倒卖。

研发能力与申请内容的错配也是关键指标。某在校大学生申请半导体领域高精度专利,却无法提供实验室记录或导师指导证明;某传统制造企业突然跨界申请人工智能算法专利,且无相关人才储备或合作协议,这些情形均可能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。

代理人行为的合规性是审查重点:

代理机构若诱导、教唆申请人实施非正常行为,将面临严厉处罚。某代理公司曾代理抄袭现有技术的申请,涉及机械、电子等多个领域,内容重复率高达90%,被吊销执业许可证并列入失信名单。另一案例中,代理机构填报虚假地址(如将6层天台谎报为办公场所),或使用居民住宅冒充医院地址,此类行为不仅导致申请被驳回,机构还被责令停业6个月。

违反诚信原则的其他情形:

出于牟利目的倒卖专利权是典型违规行为。某团伙通过“授权即转让”模式,将300余件专利在授权后立即变更至不同主体,涉及金额超2000万元,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。此外,虚假变更发明人以获取职称评定优势,或通过非必要缩限保护范围(如将“金属材料”限定为“特定合金”)规避审查,均属于扰乱秩序的非正常行为。

认定后的处理与救济途径:

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“初步认定—地方核查—申请人申诉”三级审查机制。申请人收到《审查业务专用函》后,可在15日内提交意见陈述书及证明材料(如研发记录、实验数据、合作协议等)。若申诉被驳回,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新规强化了信用惩戒,非正常申请行为将被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情节严重者五年内不得享受专利费用减缴政策。

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怎么认定?以上内容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介绍,专利制度正从“数量扩张”转向“质量优先”。申请人需树立真实创新导向,保留完整研发证据链;代理机构应强化合规审查,避免成为非正常申请的“帮凶”。唯有构建诚信创新的生态,才能让专利制度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助推器。若你还有其他专利问题想要了解,可咨询鱼爪在线客服!

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问和需求,请点击 【立即咨询】 或者是添加微信号 【19522093243】 和我们鱼爪网客服取得联系,为你排忧解难!

定制方案
办理流程
成功案例

精彩推荐

在线咨询
电话咨询